在滇西山区,澜沧江支流岷江蜿蜒而过,在山脚下形成一个“S”形的大湾,形成“太极图”的自然景观奇观。诺邓,千年白族村,藏身山谷。近年来,随着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的播出,世界的目光再次转向了这个位于西南的山地世界。众多美食家循着踪迹探寻这一“千年艳遇”的秘密。
▲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以北,岷江蜿蜒而过,形成“太极图”的自然地貌。诺邓,一个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白族古村落,隐藏在山谷中。
盛夏,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诺登玛金桥商贸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马金桥公司”)的车间里,工人们正在熟练操作机器,深加工火腿。同时,切片火腿、火腿丁、炒饭宝等深加工产品被装进快递箱,等待快递员上门取件,发往全国各地。现在,古村落里有了新的作坊。该厂开发的午餐肉和红烧肉罐头也将上市。除了“两条后腿”腌腿,其他部位不用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。
▲车间里,来自村里各地的工人正在给“三年腿”切片。三岁切片腿可以生吃,是这家工厂的明星产品。
2020年8月,为解决当时云龙县的产业发展困境,拼多多借助东西合作机制,通过沪滇合作平台,正式入驻云龙县诺登镇马金桥村民小组诺登火腿“农家作坊”。提供资金支持企业购买相关生产设备扩大生产规模,优化生产供应链,开发衍生产品。同时,助农工场优先为当地建档立卡户提供就业机会,创新连接曾经贫困地区的“农户”、“供应链”、“产品”,探索可以长期造血的产业帮扶机制。借助拼多多,金桥公司得以全方位向消费者推广自己的火腿。
“贫困家庭”加入“大”产业。
42岁的黄住在诺登古村半山腰的标志性建筑大青树旁。他去过最远的地方是云龙县。患有风湿性关节炎,2012年前在县城开摩托车,一个月只能攒一两百块钱的除油费和生活费。2013年,他的病情加重,站起来也变得很困难。他回家了。他的老母亲也患有风湿性关节炎,情况只比大儿子好一点。他的身体疾病让原本就贫穷的家庭雪上加霜,他的两个弟弟不得不去广州打工。在工地干活的两兄弟每月领了工资,寄回家给母亲和大哥治病。
2015年,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前往诺邓,黄萌生了腌制火腿的想法。但是由于工艺复杂,销售困难,生活有了一点改善,但是没有明显的改善。
▲黄家住在诺登古村半山腰的“地标”大绿树旁。在两个火腿发酵间里,四对母子小心翼翼地照顾着200多只火腿。
转折发生在2016年。此前,诺登火腿只是当地的产品。虽然知名度高,但产品单一,带动了相关农户脱贫,企业发展空间有限。更重要的是,火腿肠一直都是大块头,包装规格也不符合大多数人的消费习惯。2016年,随着上海与云南合作的深入,诺登火腿落户上海云品中心。有一次,云品中心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品鉴会,策划了一场诺登火腿和西班牙火腿的“盲品”活动。很多消费者在不知道产地的情况下,发现诺登火腿的品质和口感堪比国际顶级产品,以4票之差胜出。
▲诺邓富含无碘钾盐。近2000年历史的盐井是大自然的馈赠。盐和腿的完美结合产生了极好的味道。让诺邓火腿因《舌尖上的中国》而闻名于世。图为诺登火腿传承人李天四亲自煮盐准备腌制火腿。
曾经名噪一时的诺登火腿,由于市场的扩大,引入了超市渠道,从而吸引了产业投资,生产规模逐渐扩大。为此,该县探索了“产业扶贫+消费扶贫”模式,即双方党委政府搭台;上海帮助开拓市场,通过工会采购、爱心采购等方式,动员社会各界开拓销售。云龙绿色食品协会进行绿色食品认证,打通供应链,组织企业统一销售;地方企业负责统一标准,统一加工,统一包装;合作社负责组织生产,建设养殖基地;由贫困户根据合作社的要求进行标准化养殖。在这种模式下,贫困户真正被纳入产业链,逐渐有了稳定增收的新途径。
黄军家也成了马金桥公司的家庭作坊。每年冬天,腌制好的火腿会从工厂送到家里,他们只需要负责日常的维护。在黄的老房子里,两个发酵间里挂着“一年、二年腿”和“三年腿”,一家人悉心照料。火腿的腌制期到了,工厂会再次进行保底回购,货源、工艺、销售都很担心。黄会把在广州工作的弟弟叫回家,一起“照顾”火腿。
诺登火腿在古村落的新作坊里变成了“金腿”
“‘产业扶贫+消费扶贫’的模式很好,但我们仍然面临一个很大的制约,就是火腿只能在冬季生产,浪费的部分很多,需要进行精细化和深加工,才能更好地发展火腿产业。”邓火腿成名后的产能瓶颈,是马金桥公司董事长许昆斌的“心病”。
2013年,开过火车、做过广告公司的老兵许坤斌回乡创业,成立了马金桥公司。从最初的年产3到4吨到近百吨,许坤斌用了将近7年的时间。2019年,马金桥公司加工销售诺登火腿18600条,产值1600万元。即便如此,与其他火腿相比,诺登火腿的产量还是要小很多。
▲老兵徐玉斌回乡创业。目前,公司旗下拥有“诺邓金腿”和“一腿”两个品牌的诺登火腿远销北上广,通过拼多多电商平台登上千万消费者的餐桌。徐斌每天工作的很大一部分都花在了火腿烘干的管理上。
2020年8月,拼多多捐资240万元在许坤斌厂区设立农业车间,帮助企业投资建设现代化生产线,帮助公司进一步扩大产能,促进当地火腿产业升级,从传统工艺向标准化生产转型。拼多多特邀专家和工作人员在改进包装、开发新产品、为不同渠道提供定制产品等方面为火腿提出了很多建议。由此,马金桥公司的火腿有了更“洋气”的规格包装,有了腊肉、香肠等衍生产品。目前工厂研发的午餐肉、红烧排骨等罐头产品即将面市。
生产线建成后,黄的两个弟弟在厂里帮忙,学习火腿的腌制和分割技术,下班回家管理火腿。“我们家只有一个目标:做好火腿。只有做好火腿,才能改变人生。”黄军指着发酵间里的200多只火腿说,厂里的工资加上卖火腿的收入,让黄家人的生活更加富足。
▲诺登古村新厂房投入使用。目前工厂研发的午餐肉、红烧排骨等罐头产品即将面市。
两年过去了,现在,农业作坊的产值每年可达6000万元,带动4000人左右就业。上半年农民忙,下半年腿被腌。村民大胆养猪,火腿挂在闲置的老房子里。这个村子一年到头都很热闹。“别说是家里闲置的烤烟房。现在我们都盖新房腌火腿挂火腿。”55岁的村民杨慧兰也在厂里帮忙。谈起现在的好日子,她的脸上洋溢着喜悦。她怎么也没想到,以前在家里吃过的火腿,现在变成了“黄金腿”。
工业向农村转移使更多的农民受益。
“发展产业是巩固贫困地区脱贫成果的根本举措和长久之策。”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邱焕光曾表示:“拼多多支持企业以东西部扶贫合作的方式,购买相关生产设备扩大生产规模,优化生产供应链,开发衍生产品。同时,扶贫工场优先为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,创新连接贫困地区农户、供应链和产品加工制造,探索能长期造血的产业扶贫机制。”
近年来,拼多多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和数字农业的发展。今年3月8日,全球知名商业杂志《fast company》正式发布了“2022年十大创新物流供应链公司”榜单。凭借“长期投资中国农业价值链和农业基础设施”,拼多多首次入选该榜单,成为唯一入选的中国企业。
对农业的长期重金投入,让很多回乡的“新农人”在拼多多平台上创业。这些“新农人”构成了庞大的农产品电商金字塔的腰部骨干,并带动产业全面向农村下沉。
▲工厂研发的午餐肉即将上市。在拼多多平台的“一腿火腿旗舰店”,很多明星产品都获得了消费者的青睐。
比如诺邓农场车间,生产线的建成有效帮助了原贫困户脱贫增收,也起到了巩固脱贫成果的“后半篇”作用。拼多多在创造新需求、“拼出”新产业的基础上,通过在诺登等地理标志农产品原产地设立农业作坊,建立了特色农产品开发加工链条,推动了诺登火腿产业升级,为巩固脱贫成果、促进当地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经验。拼多多相关负责人表示,诺邓项目致力于把效益留在农村,让特色产业在农村发展壮大。“在家门口建立‘支农作坊’,不仅促进了当地特色产业的转型升级,还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。”
为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溢价能力,促进行业良性发展,促进农民稳定增收,助力乡村振兴,拼多多作为中国最大的农产品上行平台,推出“寻找生鲜中国-更多好农产品”项目,以时令季节为轴心,精选全国最新鲜的果蔬和优质农产品,通过早尝直播、专区推广、地标宣传等方式,通过“农田云拼”实现生产与消费的直接对接。
作为“腿上有泥”的新型电商平台,拼多多坚持农产品“零佣金”模式,帮助小农户融入大市场。同时,为帮助农业主产区加快农业品牌建设,促进各地农业产业升级,拼多多通过与产区对接,从源头上制定完善不同品类农产品的“好农产品”标准,通过流量资源倾斜、100亿元补贴等措施,帮助优质农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,拓展新的消费群体。未来,拼多多将探索更多中国农产品源头新标准,助力优质名牌农产品的形成,让消费者放心消费更多优质农产品,帮助农民获得更多实惠。
原创文章,作者:站点默认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jiaei.com/news/713.html